上海热线专访创合汇发起人邵钧: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

2016-06-21

1513740523278415.jpg


主持人:了解上海,发现生活,欢迎来到上海热线嘉宾聊天室!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小璐,我身边的这位是热线的杨老师,今天来到我们节目的嘉宾是创合汇发起人——邵钧先生。邵主任,您好!先跟我们热线的网友打个招呼吧?


邵钧:各位上海热线的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邵钧先生。邵钧先生作为经济管理领域的学者,曾师从茅于轼从事人文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其中,他的文章《商学院模式创新背景下的MBA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更是收录到了《管理蓝皮书——中国管理发展报告2015》中。对于邵主任呢,大家更多了解到的是他的学者身份,他给大家的印象也是温和可亲、谈吐不俗、风度翩翩的学者气质。但与此同时,这位经济学者也是一位在商场上披荆斩棘的商人,他先后创建了创合汇、创合汇基金等公司。


1513740551375581.jpg

邵钧主任与上海热线总经理朱斌


上海为何缺少优秀创业家?


1513740570166403.jpg


主持人:想问一下邵主任,您在创业方面一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能给我们广大的网友及正在创业的创业者们分享一些宝贵的经验吗?


邵钧:好,谢谢主持人。刚刚主持人对我的介绍实不敢当。只能说从我个人的角度谈谈对于创业的一些看法以及我个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众所周知,在克强总理提出双向战略之后,我们的创新创业一时成为一种趋势。文学家狄更斯曾经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觉得这句话在当前的形势下仍然适用。


好的方面是,我们从国家的支持力度以及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创业环境来说,无疑这确实是一个创业最好的时代。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发现当前创业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一个跟风的状态,成为了一种时尚,成为一种运动。这种过热的现象会导致大量的问题出现,也包括一些创业项目的低质量,也会滋生一些估值上的泡沫,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更严重的问题,就是经营造假问题,这些都会出现。我觉得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平衡考量。因为我们创立了创合汇基金,也发现过去一段时间以来,资本遇到了一定的寒冬,这与过去一段时间滋生的低质量的创业项目是有关的。在自然界来说,过度繁殖之后必有一场瘟疫。在资本市场上也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这是宏观层面。


就微观层面而言,我个人观点是这样的,我也想引用另外一位文学家的话来说明。其实,文学家长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他们的想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我觉得这个在商场上、企业界是恰恰相反的,也就是“成功的企业各不相同,但失败的企业都有相同的地方。”这就是我的观点——成功很难复制,但失败或许可以避免。如果要从经验来说,我想和各位网友以及创业者谈一谈如何避免失败。总结一下有这么几点:


第一,我们创业不能光靠理想。理想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也要考虑一下现实的需求,要有一个明确的需求点,情怀和现实要结合起来。因此创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满足需求。


第二个问题是商业模式不清晰,或者说是盈利模式不清晰,就是很难说清楚我靠什么赚钱。企业若想生存下来,盈利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目前我们看到很多创业项目存在的问题。


第三是团队问题,就是团队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开始的时候还不错,经营一段时间以后团队出现了分裂问题或其他各种问题。包括现在很多的大企业,也说要呼唤创业精神,回归创业本身的精神力量。一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大的团队问题,表现为团队的理念价值观不一致,团队呈现出来的所谓的“山头主义”,以及呈现出来的一种怠惰的现象,这些都是很大的问题。所以,创业最可贵的不是创业本身,而是创业精神,这是一个团队问题。


第四就是我们的执行力问题。有时候就是有了一个很好的想法,很好的一个商业模式,但是执行力不行,我觉得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另外就是要持之以恒地执行,就是专注。有了好的执行力,但不是靠一时的热度,要靠一直专注地做下去,才有可能成功。我们的创业者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创业不是光靠一股热情。最近冯仑在网上也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创业成功率低于百分之五,每一天都会与困难作斗争。26年以来,他应该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那我们会觉得到他这个阶段应该是没有什么困难了,每天都可以享受创业带来的快乐,但其实不然。他每天仍然在与各种困难作斗争,用他的一句话,咬咬牙一天又过去了。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创业者,每一天面临的是与各种的焦虑,各种的困难,各种的混沌状态作斗争,但是我觉得创业者应该有种以此为乐的心态。如果保持这种乐观的心态,对抗残酷竞争的现实,我觉得再加上我前面所说的那几点,那有可能会成功一个成功的创业人。谢谢。


杨老师:是,邵主任总结得非常精辟,他这几点观点我们也非常认同。然后接下来一个问题呢,就是来到上海,就要面临一个近两年盘旋在黄浦江上的一个难题,那就是上海究竟适不适合创业?如果说上海不适合创业,那么像类似于分众传媒,大众点评,这些了不起的企业在上海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那如果说上海是适合创业的,那为什么BAT,或者说上海为什么就出不了马云呢?这其实是媒体一直聚焦的关键点,那么想请邵主任来谈一下您的看法。谢谢。


邵钧:其实之前我也听朋友聊起过相关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不是适合创业那都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化。也就是说在任何地区,都可能涌现出优秀的创业者和创业公司来,但是我为什么说是相对呢?确确实实,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政策可能会影响创业的成功率。从国际上来说的话,比如说以色列、硅谷滋生了非常多的这种有全球影响力的创业公司,比如独角兽企业,像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我曾经也带队到以色列和硅谷进行考察,确实企业的成功与当地的文化、氛围以及很多方面是密不可分的。这个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谈谈国内的情况。


上海就它本身的一个地域属性而言,以及在整个中国所处的这么一个战略性地位,我个人觉得它适合作为平台型的、资源整合型的、以及高端现代服务业的金融类这些创业公司的诞生地,那么原创性的、技术推动型的公司,其实我个人认为在深圳,还有北京的中关村其实更适合这样的企业产生。


浙江其实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地方,那就是浙商精神。刚才提到了阿里巴巴,为什么在杭州有而在上海没有,我个人觉得这是浙商精神的体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浙江这个地方养育了很多具有开创精神,冒险精神的人。那么深圳,同样也涌现了像腾讯这种企业,包括华为,包括万科,这些企业我们都去实地考察过,并与他们高管进行过交流。他们所处的地方,比如深圳,确确实实因为它有历史的沿革,比如它是改革开放的龙头,当时可以说是一块试验田。他有这样一个优势,也有开拓精神,拓荒牛,深圳的形象象征。


那我们上海,其实是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国内外各种力量的这样一个气度,和它的一个底蕴在这里。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整合各方面资源的平台,也是一个很好的在国际金融领域能够崭露头角的宝地。所以我认为在创业方面,可能很难绝对化,有可能很多偏远地区也有很多的机会,可以涌现出优秀的创业公司,但是相对来说,从大的格局来划分的话,上海作为这样的城市应该有它独特的定位,而不应该去模仿其他任何的一个城市。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大学生创业,切忌纸上谈兵


1513740598594957.jpg


主持人:想问一下邵主任,因为我现在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我们大学生创业呢,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创业,第二种是完全和自己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想问一下邵主任对这两种不同的创业模式有什么看法。


邵钧:我的观点是大学生能够从事创业,确实是一件好事情。就是能够提升自己的冒险精神也好啊,挑战自我的一种状态这些都是好的。至于与专业有关还是无关,我觉得这个没有说既定的与专业有关就是好的,与专业无关就是不好的。我觉得验证创业是否成功有一个基本的准则,那就是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就。也就是说是否能够成功,在市场上是否能得到验证,这个是极其重要的检验结果。


但是从创业角度推动社会进步这个维度来说,怎么样的创业是更好的?我个人认为从创业角度推动社会进步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水平的进步,一种是垂直的进步。水平的进步就是说在我们现有的产品技术之上,不断地扩大其规模,实现从1到N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复制的过程。还有一种进步是一种垂直进步。这个垂直进步就是说在不同层级上的一个纵深推进,水平进步往往是靠简单复制的模式,那么垂直进步的模式就是靠一些新力量,包括技术创新和好的商业模式。我更希望我们大学生能够在这方面,也就是说推进新技术,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创造新的价值,满足新的需求来实现创业。也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力量来形成我们的品牌优势,规模优势,网络效应优势等等,然后建立自己的竞争壁垒,实现在商业上的不可复制性,对社会的意义也更大。


我们知道,如果说我们仅仅只是做了他人正在做的事情,无非就是在现有的蛋糕上,或者现有的这块饼上切出一份,大家进行拼杀。同质化竞争,使自己的板块做得更大。那如果说通过垂直方面的进步呢,通过这种差异化的新价值的力量呢,可以使得我们现有的市场份额扩大,它本身市场份额的扩大就会实现一个双赢。所以,在《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里,作者曾提到了说在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中,总归会有人胜出有人亏损,其实如果考虑到新技术这个维度的话,往往可能会出现一个双赢的局面。


最后我想再总结一点就是说,创业也是分不同境界的,也就是说,最基本的创业就是我们自己开个店,那各方面也是可以的,或者再高级一点,就是我有一个产品,生产一个产品去满足一个需求,但是这基本是属于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就是我打造了一个企业基因,企业基因就是说我这个企业是可以自我更新的。比如像IBM这种企业,百年以来,不管哪个领导人更换,它有自己一套很成熟的一个体系。第三层境界就是这个企业它创造了一种社会基因,或者是社会思想,它影响的不仅是自己的企业,而是整个社会。比如说苹果公司,比如说我认为华为公司,我个人比较尊敬的企业家褚时健先生,也是说他打造的这种创业精神,影响的不仅是他的企业,还包括整个社会。所以在这方面来说,虽然人人可以创业,但是我认为创业的本质,而且创业给社会带来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谢谢。


商学院教育需要平台创新和实战体验


1513740619178495.jpg


主持人:我们大家都知道,创业教育在国外的大学课程中是占主要的组成部分的,那就是想问一下邵主任,对于商学院这种商业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子?


邵钧:商学院确实在近几年来遇到了一些挑战,这些挑战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商学院本身的价值,是不是真的很有价值,另一个就是现在也谈到了线上教育对于线下教育的挑战,其实我们也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在国家提出双向战略之后,我们想如何使得创业这样一个课程内容很好地融入到工商管理学教育里面去。我在去年一篇文章里也专门提到了这个问题,就是说现在的工商管理教育,需要考虑到将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这样一些内容融入到我们现有的教育当中。因为大家知道过去的工商管理学教育主要的一个核心目标是培养职业经理人,也就是专业化的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团队的打造是商学院教育的主要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出具有创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或者说如何培养出一些创业家和企业家,这个是目前商学院教育遇到的课题。当然你刚才讲到的资源整合的问题,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我一直认为商学院教育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搭建了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也就是说一个学员来到这里读书,获取了自己的人脉资源,本身无可厚非。这也是对社会发展包括企业发展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把这个称作为发展的社会资本积累。所以,我们将会致力于校友整合资源平台方面的打造,促进企业的创新转型和企业的发展。另外一点就是课程内容本身,也就是说不光是整合资源,整合人脉,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就变成一个交友的平台,所以更核心的还是教育本身。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包括在教学方法上都需要做调整,包括我们中心现在在课程的内容上也进行了很多的调整和创新,设置一些具有前沿性、具有创新性的课程。


就像我刚才说的怎么样培养出来能够创造一个新价值,能够通过垂直进步来推动社会进步的企业家,这样的一股力量我们在教学中也有所体现,也就是说怎么能让这些企业家能够擅于通过一些创造新价值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的方式,或者仅仅靠过度营销、包装的方式来打造自己。所以产品打造本身以及创新本身成为我们课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重点。在这个维度来说,我们的教育在内容上、老师的聘请上是非常考虑这方面的,我们都是国际化聘请师资。


杨老师:也就是说交大商学院和其他的商学院在这方面还是有不同的地方,有差异化的地方,也就是说注重于师资理念的一个优化。


邵钧:我们是非常注重这方面的,这个要与时俱进,比如我们现在很多的师资都是来自于实战派,来自于他本身是一个优秀企业的企业家,投资方,投资人等等。这种师资力量的配置会使我们师资队伍实现多元化,那么还有一点就是教学方法。


我们现在更多的是采用课堂讲授和私董会行动学习,以及企业参访三方面结合,这样三位一体的教学非常具有实战性。我们认为每一位来读书的学生都在过去积累了非常多的管理经验,我们在入学的时候研判一个同学进入商学院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他是否有充足的管理经验,而不是简单地对他过去的学历进行一个评估。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人才能在课堂上和大家相互交流,进行管理经验分享,共同创造出有价值的智慧,所以就这个方面而言,我们现在通过私董会和行动学习这样的一些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经验可以得到分享,然后更好地整合以及相互学习。企业参访就是我们经常会走到企业里面去,通过参访过程中相互学习,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向优秀的企业学习他的管理经验、管理模式。同时我们这些学生也是很好的建议提供者,甚至可以衍生出一些合作。所以我们每次去参访,被参访企业收获很大,参访的学员收获也很大,这是一种双赢。


在商学院教育中,未来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想我们跟企业、企业家保持紧密的互动和交流,使得我们商学院的课程不是空中楼阁,这是我们未来希望一直秉持的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理念。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访谈时间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我们的邵主任,然后也谢谢上海热线的杨老师。